2020-09-19 15:12:36
本文为您介绍赵佶《听琴图》 作者,创作背景、后世影响、《听琴图》艺术、构图、美学特点,《听琴图》鉴赏赏析等的相关知识。
赵佶 《听琴图》 轴 北宋绢本设色,147.2 cm x 51.3 cm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《听琴图》是传为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工笔画,此图绘松下抚琴赏曲的情景。画面正中一枝苍松,枝叶郁茂,凌霄花攀援而上,树旁翠竹数竿。松下抚琴入着道袍,轻拢慢捻,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,一侧身一仰面,神态恭谨。画上仅用松竹石表示庭院环境,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流动,构图凝练平衡。人物神态刻画细致传神,较好地体现出其心理状态。
此图传为宋徽宗赵估所画,布局巧妙,人物、空间主次分明,主人公道冠玄袍,居中端坐,凝神抚琴,与身后古松、墨竹及眼前的黑案、古琴形成统一协调的主色调黑色; 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,左面绿袍者拢袖仰面,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,二人悠然人定,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。徽宗对面绘一花石, 看似无心,实则至关重要,与人物宛然相连,形成一个方形,使得整幅画面气势浑然一体。 画面背景简洁,如盖的青松、摇曳的绿竹、香烟裊袅的薰炉等等与优雅琴声一道,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。作品构图简净,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,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,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,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,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。
《听琴图》在琴音中更倾向于沉静。画中人物,别无旁杂,唯徽宗身边置一黑漆高几上陈金盘玉炉,飘出御香袅袅,徽宗身后,为一株高松,琴音悠扬,透于松际。为了在画中“逼”出琴声,人物的方位对置则极玄妙。为了这一“逼”,在徽宗正对处,画下部着一云叠状假山石,上置古鼎名花,意在封住画下部之“气口”,不让琴音散逸,而反逼回到松风之间。左右二人物,对坐但一侧一斜,并不板滞,但方位上稍不对应,故在左侧绿衣大臣旁加一侍童,却是与红衣者左右正对,如此人物不致呆板布势,更趋活泼自然,另外也是为了不让琴音斜漏,置小童于旁,如此方位四面端正,更“逼”出琴音随画中气局沿着松树直贯云天,也正是蔡京所题“松间疑有入松风”,其精妙如此。松后散写三五竿墨竹,也更添空间之幽深。这样表现琴音真是独一无二,也是煞费苦心。
该图是以工笔设色绘成,人物衣着敷染繁复,丝衣如新,质感鲜明,略施重彩,杂以石绿等色提醒画面,人物线条转折方硬并伴有顿挫,合乎衣纹的走向,面部刻画细致入微,表情细腻,专注之态,各不相同。看得出,画家的一笔一画,每一个造型,都力求在画面中传达出古乐无声的、丰富的乐感。凝固不散的雅乐与此图同在,八百多年后,铮铮的琴声仿佛仍在叩响每一个观者的心弦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art2500.com/news/show-549.html
下一篇:南宋马麟《橘绿图》鉴赏赏析